人之伤于寒而为热者,得□发越故愈。其热少寒多者,纵热随□去,继必不汗出,表仍不解。
自非才高识妙,岂能探其理致哉? 许叔微曰:仲景治伤寒,一则桂枝,二则麻黄,三则青龙。
气,温、凉、寒、热,补泻各从其宜。受气有里实里燥,所以下法有应大应小。
按之自濡者,谓不□不痛,但气痞不快耳。此承上篇首条言太阳病,又兼此脉此证者,名曰伤寒。
窃思经文中既云然后下之,此专指大便而言,若利小便,则不言下矣。服药已,微除者,谓已发汗,邪虽微除,犹未尽除也,仍当汗之,若因循失汗,则阳邪久郁荣中,不得宣泄,致热并于阳而发烦,热郁于阴而目瞑。
如小便黄者,用黄柏;数者,涩者,或加泽泻。阳明病,谓已传阳明,不吐、不下,心烦者,谓未经吐、下而心烦也,其为热盛实烦可知。